to C1
2009 台灣馬那蘇魯遠征隊
文/李美涼

已發表於台灣山岳雜誌

今年春天海外遠征很熱鬧,先有李小石揹馬祖攀登聖母峰,再有七頂峰隊攀登聖母峰,而我們則前往台灣多數人都沒聽過的馬那蘇魯峰(Mt.Manaslu)。

馬那蘇魯峰位於尼泊爾西部,海拔8163公尺,為世界第八高峰,是全世界14座八千公尺山峰中的其中一座。到2008年為止登頂人數僅297人,死亡和成功比率高達18%,於14座中排第五高,相較聖母峰登頂人數3684,死亡和成功比率6%,馬那蘇魯從數據上看來困難危險許多。而我們之所以選擇這座山峰,是希望能爬一座台灣人沒登過的八千公尺山峰。Manaslu是台灣人從未涉足的山峰,進山的山區也是台灣人從未深入過的,著實充滿了未知的魅力。

這次遠征沒有任何企業贊助,是完全的自組隊,亦是我第一次組織八千公尺級的遠征隊,隊員共有三名朱僑光(老大)、李偉忠和我,經過三年多籌備,期間曾前往韓國冰攀訓練、攀登歐洲最高峰、西藏念青唐古拉中央峰、及今年初的阿空加瓜峰等各種行前訓練,終於四月九日出發前往尼泊爾。

老大擔任此次活動領隊,並負責對外協調,另外他也是醫師,負責此次遠征的醫藥,並測量紀錄含氧量及其它數據,有醫師同行格外讓人安心;偉忠則負責攀登裝備及食物準備,而我擔任攀登隊長,負責攀登計畫及當地的連絡。組織八千米的遠征,就像攀登一座巨峰般不容易,特別是個人的自組隊,沒有其他資源,加上我們都是利用工作之餘籌備及訓練,更不容易,能如期出發對我們而言已是成功一半了。

千山萬水 路迢迢
馬那蘇魯峰進山路線,是由加德滿都搭車往西邊Gorkha山區,挑夫和我們分乘二台車,車子翻山越嶺,路況極差顛簸不已,有時車身傾斜大半險象環生,二車交會時更是驚險,很有探險的意味。

中午時抵達小村落Arughat,再往前沒路了,只能靠步行。村落是這附近山區的聚點,有許多商店還有一些廉價的登山用品,這裡海拔只有約500公尺,加上天氣非常酷熱,很難相信這裡就是Manaslu 的登山口。要從500公尺走到頂峰8163公尺,海拔落差高達約7700公尺,等於是從郊山走到終年冰雪。哇!光想像這一畫面,就是一條遙遠漫長的旅程。

要走到Manaslu山腳下,一般行程是8~10天,跟攀登雪巴討論後(我們有三位雪巴Pemba、Nima、Chiering,其中一位身體不適提早下山),我們決定在低海拔山區趕路,將行程縮短為5天,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留在高海拔攀登。每天真的是馬不停蹄的趕路,早上六點左右出發,下午四、五點到營地,每天走超過十個小時,約二十公里。最厲害的是我們的挑夫拹作,這次我們共請了38名挑夫,照規定每人限重是30公斤,但有些人想要多賺點錢,願意多背到45公斤,而且他們都是天未亮,沒吃早餐就先出發,拼命走速度很快,到了十點左右才停下來吃早餐和午餐。背這麼重又走那麼遠,真的只能讚嘆!

看著挑夫們精瘦而結實的小腿線條,總是會想著,是這群人支撐著喜馬拉雅山偉大登山事跡,但所有的英雄式報導都不會提到他們。

進山一直沿著河谷而行,這個山區除了為Manaslu而來,幾乎沒有其它健行隊,觀光客非常少,河谷二岸山坡都開發為梯田,種著水稻玉米,海拔高一點則換成小麥馬鈴薯。沿途山區沒有電力,夜裡山谷漆黑一片,夜空特別的明亮。山區沒有學校小孩子沒事到處玩耍,相對其它山區這裡顯得原始落後,但也更自然質樸。

山路多是繞著山腰而行,不斷的上上下下,有時下到河床,有時又在斷厓之上,繞過一座又一座的山,走過一座又一座的吊橋;一天繞過的山多到數不清,而吊橋則是一座比一座還爛,最爛的一座是左手邊全毀壞了橋已傾斜,只能扶著右手邊的鋼攬,小心翼翼的走,心理祈禱著千萬別斷啊!回想進山的路,真的是千山萬水路迢迢,遙遠而深入。難以想像1956年日本人首攀時,是什麼樣的情狀,那肯定是了不起的探險!

心中的聖殿 喜馬拉雅山
第五天終於進入海拔三千公尺,雄偉的雪山一一出現了,雪山巨峰、石頭屋、經幡、喇嘛廟、牦牛,這幅景象很像聖母峰昆布山區,這裡已經非常靠近中國邊界,居民基本上是屬於藏族的,生活習性和信仰都和西藏相似。馬那蘇魯也終於出現了,主峰、北峰、西峰、還有對面的Nupri(6498m),一整排雪峰矗立在眼前,陽光下閃閃發亮,雄偉而聖神,馬那蘇魯峰和旁邊副峰行成雙尖塔,好峻美。終於來到我心中的聖殿-馬拉雅山雪峰,這些真正吸引我的山峰。
最後的村莊薩馬剛Sama guan (3500m),是上山前的休息點,所有隊伍都會在這休息幾天才上基地營。這村落被聖山環繞,幾戶人家一輩子過著與世無爭,放牛砍柴的生活。我們笑說他們真的是,「我家門前有小河,後面有八千公尺山峰」。
我們也在這休息三天,4/21日上基地營,上基地營要從薩馬剛陡上約1300公尺。進駐基地營當天下午下起大雪,雪像下大雨般,打在帳棚上霹靂趴啦響,漫天雪花就像是一場儀式,迎接我們。結果大雪連下了二天,馬上讓我們見識到馬那蘇魯驚人的雪量。過去的紀錄都提到馬那蘇魯雪很大,很多隊伍的帳棚都被壓誇,或是雪太深而失敗撤退,也有不少人是死於雪崩,對於「下雪」我開始有些憂心。

美麗的初探 信心滿滿
雪巴們選定4/24日舉辦祈福儀式,由廚師頌念經文祭拜,立起旗竿拉開經幡,五色旗隨風峰飄揚,我們帶來的旗子也掛上。一般必須在祈福儀式後才能進駐C1,幸好今天天氣轉晴,我們準備展開高度適應,一路上C1~C3,在C3過夜後直下BC,若高度適應沒問題就休整5~7天,然後展開第一波登頂計畫。
前往C1基本上是沿著冰河行走,前半段地形單純,後半段卻分叉二條路,一條靠近山坡是雪崩路線,一條是冰河中間可能充滿裂隙,像二個虎口都充滿危險。絕大部分人都是走雪崩路線,大家賭不會剛好遇到雪崩吧!

C1(5700m)在一處平台上展望極佳,每天過午天氣就會轉壞,當我們抵達C1後又開始下起大雪。C1~C2(6300m)是最陡的一段路線,幾乎全程架設固定繩,因為馬那蘇魯以自組隊,二~五人的小隊伍居多,少有大型的商業隊,故有些路段雖然很陡卻沒有架設固定繩,攀登時得特別小心,這段也是最可能發生雪崩的路段。C2~C3(6800m)為緩上坡好走,也是可能的雪崩區。C1~C3這二天是我門進山以來唯一整天好天氣的,最早進山的韓國隊趁此嚐試第三次登頂計畫,順利登頂成為這一季的首登。但這有一名烏克蘭在登頂途中身體不適下撤,下到C2後卻極速轉壞不幸過世。我們三人在C3的高度適應良好,格天直下BC休整,大家對未來登頂計畫信心滿滿。

大雪封山 各國隊伍坐困基地營
經過幾天休息,我們在5/5日展開登頂計畫,天氣極不穩定,C1下了驚人的雪,夜裡閃電雷聲不斷,我們在C1待了二個晚上。5/7日上C2有些風但天氣還算可以,夜裡狂風大作很嚇人。5/8日C2-C3天氣不佳,風大我們上到一半路程下撤回C2。5/10日再次上C3嘗試登頂,風大加上有氣象預報資料說:「接下來幾天仍有強風,天氣不好」,所有隊伍決定往下撤。因為天氣尚可,與其等下一波好天氣,我們決定再上C3。

一大早就有許多隊伍下撤,我們的雪巴看大家都下撤,心情很不安。我們的想法是,因為C2-C3這段路距離只約3~4小時,危險性不高,加上天氣預報不一定準,我們決定賭看看,若天氣不好再下撤。這天,台灣隊是唯一往上走的隊伍,途中遇俄羅斯隊下撤,隊員四散,感覺像是各自逃命。他們是人數最多最強的隊伍,我詢問隊長情況如何?他垂頭喪氣的說:「雪非常深,風很大,上C4的固定繩都被埋了,往上開路非常困難!非常困難!」。他們共有12名隊員, 半夜12點開始試圖登頂,只走了一個小時,因風大雪大前進困難,不得不下撤。C3-C4-頂峰,看起好近只有二天路程,然到目前為止所有隊伍都上不了C4。聽他如此一說,我心涼了一半,我們只有三名隊員加上二位雪巴,就算明天天氣好轉,也不夠能力開路吧!

抵C3我和雪巴說明俄羅斯隊的情形,沒想到我們二位雪巴卻鬥志十足說:「若天氣不轉壞,他們開路沒問題」。此時天氣似乎有好轉的跡象,天空出現了陽光,又重新燃起希望和信心。夜裡C3營地很安靜,只有偶爾風聲。早上起床一拉開帳篷拉鍊,門口積滿了新雪,往峰頂路線風很大,昨夜下了快一公尺深的雪,門口被堵住了。我們的帳篷還算好的,旁邊幾頂帳篷全被埋在雪下,整個帳篷都消失了,C3營地像廢墟一樣。

雪巴說:昨夜下太多雪了,路線都不見了,加上風太大,往上開路很困難,我們還是試著往C4走,雪實在太深,風太強了。最後不得不決定下撤,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了。下撤的路線也不見了,而我們是唯一還在高地營的隊伍,沿途開路,雪非常深,走得東倒西歪的,非常耗費體力,且途中有幾處極可能發生雪崩,大家下的膽顫心驚的,幸好平安下到C1。

然而C1往BC都是沿冰川往下走,原來的路線和裂隙全都被新雪蓋住不見了,只剩下一些標誌旗。不可見的危險更可怕,我們一路用冰斧登山杖刺探找路,速度慢很多,最終還是平安回到BC。Pemba說:「撿回一命」,沒想到下撤都充滿危險。

回到BC天氣非常糟,雪下得非常大。俄羅斯、匈牙利、日本隊,都到我們營帳來交流商討接下來的計畫。大家對於天氣都沒把握,匈牙利的隊長,爬過七座八千公尺山峰,他說:「從來沒看過這樣的壞天氣,進山以來只有二天是好天氣,完全沒有週期性的好天氣,很難搞,Manaslu is the worst mountain」。

雪仍一直下,路線在雪崩區上,非常危險,就算天氣放晴,一個星期內可能都無法往上攀登。我們的雪巴也從沒看過馬那蘇魯這樣的天氣,這種雪他們也不敢上。有時間的隊伍決定繼續等待,俄羅斯隊有幾位隊員決定結束離開,日本隊也考慮結束,西班牙女子隊已二位撤離。我們綜和各隊意見,天氣情況,路線位於雪崩區危險太高,加上我們的時間考量,要等下一波有困難,最後帶著一些遺憾決定結束撤離。

馬那蘇魯活動可說結束了,大家都公認她是一座看起來技術難度不是很高的山峰,但實際上巨變沒有週期性的天氣,卻讓攀登非常困難,難怪成功機率很低。記得下撤時Pemba搖頭說,真是很難爬的一座山,再也不來了,我心理卻迴響著,真是一座美麗又有個性的山,就因為難,讓她變得更有意思,更值得挑戰。

發佈留言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clear formPost comment